发布信息
微信扫一扫打开
发布信息
首页  >  育儿上学  >  孩子总懦弱、被欺负不敢说?别骂他“没出息”,你才是...
孩子总懦弱、被欺负不敢说?别骂他“没出息”,你才是...
浏览:3    刷新:2 小时前
标题 : 
孩子总被欺负的真相
孩子总懦弱、被欺负不敢说?别骂他“没出息”,你才是他意志力的“摆渡人”

傍晚接孩子放学,撞见朵朵躲在滑梯后抹眼泪——新带的水彩笔被同学抢了,她攥着空书包带,连“这是我的”都没敢说。朵朵妈妈又气又疼:“你怎么这么没出息?不会抢回来吗?”可骂完看着孩子更瑟缩的肩膀,又忍不住红了眼:“我到底怎么教的,才让他这么懦弱?”

你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时刻?孩子被安排做什么就做什么,从不拒绝;遇到难题第一反应是“妈妈帮我”;就算受了委屈,也宁愿憋在心里不敢说……我们总怪孩子“没骨气”“没主见”,却没看见:孩子的意志力,从来不是天生的,而是在我们“为他好”的手心里,悄悄失去了生长的空间。

孩子的“软”,藏着家长的“过”

有次在游乐场,看到一个奶奶追着孙子喂饭,孩子想自己拿勺子,奶奶却一把拍开:“你拿不稳,洒了多脏!”直到孩子乖乖张嘴,奶奶才满意地笑。可转头孩子想和小朋友玩秋千,却站在原地不敢动——他连自己吃饭都没试过,又怎么敢主动争取想要的东西?

孩子的懦弱,往往是“过度保护”养出来的。我们怕他摔疼,就不让他跑跳;怕他吃亏,就替他解决所有矛盾;怕他做错,就把每一步都安排好。可这样的“保护伞”,却让孩子失去了试错的机会:没摔过跤,就不知道怎么爬起来;没被拒绝过,就不知道怎么坚持;没自己解决过问题,就永远学不会“不认输”。

比过度保护更伤孩子的,是“控制欲”的枷锁。“你必须报钢琴班,以后有出息”“不许和那个调皮的孩子玩,会学坏”“这件衣服好看,听我的就穿这件”……我们总以“为你好”的名义替孩子做选择,却忘了:意志力的核心,是“我能做主”的底气。当孩子连穿什么衣服、和谁玩都不能决定时,他遇到欺负不敢反抗、遇到问题不会解决,其实是早已习惯了“听别人的”。

培养孩子的意志力,不用“硬逼”,记住3个“放”

1. 放手:给孩子“试错”的机会

邻居家男孩以前总让妈妈帮他系鞋带,妈妈试过无数次“教”,孩子都学不会。直到有次上学要迟到,妈妈故意说“妈妈也不会系,你试试自己来”,结果孩子急得满头汗,居然自己系好了。后来妈妈才发现:不是孩子学不会,是她总怕孩子系不好、耽误时间,没给过孩子“自己来”的机会。

培养意志力的第一步,是把“做事的权利”还给孩子。孩子想自己穿衣服,哪怕穿反了、慢一点,也别插手;孩子想自己整理书包,哪怕漏带东西,也别指责——比起“做对”,“我能做”的体验更重要。就像学走路,没有哪个孩子是不摔跤就学会的,意志力的成长,也需要在“试错”中慢慢扎根。

2. 放权:让孩子做“小选择”

有位爸爸分享过一个方法:从孩子3岁起,每天让他做3个“小选择”。比如“早上喝牛奶还是豆浆”“下午去公园还是图书馆”“睡前读绘本还是听故事”。刚开始孩子只会说“随便”,可慢慢的,他不仅能自己做决定,遇到小朋友抢玩具时,还会说“这是我的,我不想给你,我们可以轮流玩”。

别觉得“小选择”没用,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决定,在帮孩子积累“我能做主”的底气。等孩子再大一点,我们可以把选择范围扩大:“周末想报画画班还是围棋班?”“同学约你去玩,你想答应还是拒绝?”当孩子习惯了“我的事我能定”,他才不会轻易被别人摆布,遇到问题时,也会主动想“我该怎么办”。

3. 放宽:允许孩子“不完美”

朋友曾因为孩子做手工“做不好”而生气——剪纸剪得歪歪扭扭,粘胶水粘得满手都是。可孩子却举着歪歪扭扭的手工说“妈妈你看,这是我做的小船”。朋友突然醒悟:她在意的是“手工好不好看”,而孩子在意的是“我做到了”。

意志力的培养,最怕的就是“追求完美”。当孩子尝试做一件事时,别总说“你看你,又做错了”“这都做不好,真没用”。不如换成“你刚才试了3种方法,已经很棒了”“这次比上次快了一点,继续加油”。允许孩子“不完美”,其实是在告诉孩子:哪怕做得不好,妈妈也相信你能慢慢做好——这份信任,才是孩子敢闯、敢试的最大动力。

遇到具体问题,这样引导更有效

如果孩子受了欺负不敢说,别骂他“胆小”,可以蹲下来问:“你当时是不是有点害怕?如果妈妈遇到这种事,可能也会紧张。”先共情孩子的情绪,再一起想办法:“下次如果再有人抢你东西,你可以先大声说‘这是我的,你不能抢’,如果他不听,你可以找老师帮忙,也可以回家告诉妈妈——不管发生什么,妈妈都会帮你。”

如果孩子遇到问题就躲,别替他解决,而是做“提问者”。比如孩子拼积木拼不出来哭了,别直接帮他拼好,而是问:“你刚才试了哪几种方法呀?要不要试试把这块积木换个方向?”引导孩子自己思考解决方案,哪怕他想的方法不对,也别否定——比起“解决问题”,“学会思考”才是更重要的能力。

最后想说:

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是“软骨头”,也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有强大的意志力。那些面对欺负敢说“不”、遇到问题敢尝试的孩子,背后都有一对“敢放手”的父母。

我们不用做孩子的“保护伞”,因为伞下的孩子永远长不大;我们更该做孩子的“脚手架”——在他需要时扶一把,在他能走时退一步。当孩子慢慢学会“自己走、自己选、自己扛”时,他的意志力会像小树苗一样,悄悄长大,而我们要做的,就是站在旁边,看着他越来越勇敢,越来越有力量。
联系人:
联系电话: ****
微信扫一扫查看电话